零 序言
从来没有一个终极的意义,意义是人们自己在自己脑海里构建的。尤其是在21世纪,人类的物质生活到达了历史的巅峰,精神世界的满足就更加重要。对我来说,实现精神满足的方式就是走向幻想之岛。
幻想之岛一词的起源,是文艺作品与现实的巨大落差。现实里,我缺乏意义。大部分时间,我都在疲于奔命的路上忙里偷闲。而优秀的文艺作品,之所以让我流连忘返,就是因为那里的人们,为了某一伟大工程而活着,为了心中的意义而献身。而每个优秀的文艺作品都自成一个平行宇宙;它们的样子,都是我幻想出来的。故而有了“幻想之岛”一词。
所以,话说回来,要想实现精神世界的满足,就得走向自己的幻想之岛。
一 你的最关键的问题
你不渴求什么,这就是问题。对于生存带来的压力,人必然会拖延应付。这就是所谓懒惰是人的天性。你必须有自己的渴求。而且这种渴求应是高尚的,而非低俗的。否则,人会走向自我毁灭。
一个人会如何生活,取决于什么能刺激到他。如果你能控制被什么事物所刺激,你就能控制你的行为。
一个人的价值观,究竟怎样才算正确?在这个充满变化的时代,我只相信一条准则:活着。你必须要能感受到自己是活的。
你总是无法拥有完全的执行力。你在很多时候都回避了你的想法、念头。渐渐地,你不再充满活力,你心已死。
你的历史,是一笔不菲的财富。你曾经成功过,你曾经快乐过。只有在这些经历中你才能得到真正的教诲。
规则有很多,但请时刻记住最重要的一条:活着,与死亡对抗!我该怎么解释这一点呢?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最后一课上,杨成林老师(介绍一下,华中科技大学马院的杨成林老师是我遇到的最好的思政老师,也是我在大学阶段遇到的最负责任的老师,也是我遇到的最有情怀的老师,没有之一)给我们一条寄语,大意是珍惜年华,因为只有你自己主动做的才是你能享用的。我所谓的死亡就是放弃了生命的主动权。一个人可能有吃有喝但是不主动去满足自己的其他欲望,如果吃喝不是他主动得来的,他那就是死了。我为什么说规则有很多呢?因为作为后裔,我们有着前辈的基因,生物上的不是主要的,文化上的才是。譬如说传统中国的道德,西方文艺复兴传播过来的文化,以及现代别人的一些观点,父母亲朋的,名人伟人的等等。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一方面作为人的规则(他属于的那个社会给他的)随着历史的发展是不断运动着的,另一方面在特定时代,这个规则必然由物质决定,具体地来说本质上是由生产方式决定。我们这个时代是充满变化的时代,所以我说,旧的规则有很多,但我认为新的规则只有一条:活着。依据这条规则,你必然能摸索出属于你的最合适的规则。如果畏首畏尾,寄希望于让过去的规则生效而逃避对它们的反思,那你只会面对失望。
二 掌握让自己快乐的渠道
我想讨论一些具体的内容了。根据我的经验,如果你任由生活摆弄,那你的生活只能是平庸的。人类的成就都来源于故意而为之。譬如这电灯电脑,乃是人类智慧与意志的精华。如今虽然大多数人都能享受它们,但是只有极少数人能不被它们控制。你享受什么,什么就是你的软肋,你必定会因软肋付出代价。所以现今大部分人都是很容易被控制的。譬如这网络,就像旧时代的水源一样。关键是谁掌握了这水源,是不是你。我最担心的事就是,人彻底满足于这别人给的“快乐”了。就像圈养的动物们,它们已不再试图逃离,而只是享受食物、接受命运。对它们来说,被宰就好像人之死亡,乃是必然的,从来不是值得为之大惊小怪的。没办法,圈里太舒服了!人相较他们唯一的不同就是多了一项天赋:反思。所谓:我思,故我在。
该怎么应对这种圈里的舒服呢?
你不渴望什么,这就是问题。
你应该完全掌握让自己快乐的渠道。光有渴望还不够!
三 唯一源动力
我想我应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融入我的文字了。我前面的言论比较脱离实践。就拿我常常玩游戏这件事来说吧。客观上,我知道快要考试了,知道游戏玩多了伤身体,知道考试挂科很严重,知道学习知识也有它的乐趣……但是昨天我还是玩了一晚上。我曾经悟到一条真理:失去意志,失去一切。我知道的太多了!但是光有这些理论是没用的,理论之所以有作用,是因为它适配的实践有作用。具体来说,我打游戏直接的原因是比较无聊,相比之下学习更为无趣困难。那我要解决问题,首先要让我在无聊的时候处于一个打不了游戏的状态,其次我需要在学习中发现学习的乐趣。
洛克菲勒给儿子的信中有这么一段话:“教育本身不教会你任何方面”。我觉得这个道理乃是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最重要的规则。你永远面对的是一个现实的世界,有挑战,也有机遇,很少有事物是确定的,也很少有道理是确定正确的。这一切都和上课考试的逻辑相反。与我而言,最缺少的品质是探索的勇气。这一点东方和西方文化上有很大差异,这也是杨成林老师在最后一节课上分享给我们的。为什么必须要有这种勇气呢?因为不探索,活不下去!活不下去是说满足不了生理和心理的需求。规则变了!旧时代没有这种勇气也能活得很好,就像清朝一样,就像如今还存在于非洲的一些原始部落一样。
社会,乃至历史、宇宙是无情的,它不留情面地淘汰那些活不下来的人,这一点不需要被证明,只要你有眼睛。活着——唯一的源动力!
四 《理想》流沙河
此文改名了,曰:走向幻想之岛,原名为:幻想之岛。
为什么要走向幻想之岛呢?却长大,我越发现,人,每一个人,本身都是物质得不能再物质的生命。所谓的道德,礼义廉耻之类的,也还是起源于物质的土壤,从远处看,这没有什么好歌颂赞美的。动物A杀死动物B乃是自然规律的结果,就好像太阳杀死了液态的水,乌云杀死了太阳的光。类比地看,甲杀死了乙又有什么好说的呢?确实,本来没什么好说的,可是人拥有一种天赋,一种起源于物质的天赋,同时是反物质的天赋——幻想。我目前没有能力像流沙河歌咏理想那样描述幻想,但是我会尽力说明。而且理想也是幻想的一种,所以那诗也会是我说明的附件。这附件是一首好诗:
《理想》 流沙河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
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
离乱的年代里,理想是安定。
安定的年代里,理想是繁荣。
理想如珍珠,一颗缀连着一颗,
贯古今,串未来,莹莹光无尽。
美丽的珍珠链,历史的脊梁骨,
古照今,今照来,先辈照子孙。
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
理想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行。
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
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
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
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
理想使你忘记鬓发早白;
理想使你头白仍然天真。
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
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
理想既是一种获得,
理想又是一种牺牲。
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
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
而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
寂寥里的欢笑,欢笑里的酸辛。
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
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
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
有理想者就是一个“大写的人”。
世界上总有人抛弃了理想,
理想却从来不抛弃任何人。
给罪人新生,理想是还魂的仙草;
唤浪子回头,理想是慈爱的母亲。
理想被玷污了,不必怨恨,
那是妖魔在考验你的坚贞;
理想被扒窃了,不必哭泣,
快去找回来,以后要当心!
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
可厌地夸耀着当年的功勋;
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终生,
可笑地诅咒着眼前的环境。
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
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阴。
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曾经看到这样的观点:人之于动物有独一无二的本领——共情。共情就是一种幻想的产物。在人工智能大行其道的当下,情感也是人类定义的底线之一,情感也源于幻想。幻想与记忆有着本质的不同,记忆让你能活在物质里,幻想让你能活在虚无中。幻想可能源于记忆,但这部分暂时不去关注。总之,幻想乃每个人生命的核心。我的用词可能和读者不符。可以借助“心态决定一切”“意志力”等来意会。我写这《幻想之岛》的源动力,就是太沉迷于幻想了,天天打游戏;太沉迷于网络了,离了它无法快乐。过于沉湎于幻想世界和现实世界物质的压力构成了矛盾,推动我思考、写作。幻想之岛本是我精神世界上空的巨石、像神话故事里的海妖那样引诱我、残害我。现在为什么要走向幻想之岛呢?我意识到幻想不是海妖,而是我的全部生命。再说下去就涉及到幻想是什么这种深不可测的问题了,我们收住。反正,走向幻想之岛,就是构筑自己的精神大厦,在实践中,在物质上。
五 爱情实现的必要条件
近日,我的爱情观得到了空前的创新和深化。这主要来源于我对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阅读和段段续续的思考。《起源》这书主要讲了从史前史到文明时代,其中最主要的变化就是多余的生产资料以及衍生的各种压迫。我从此书中得到的最大收获就是“道德源于物质”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所以我希望读者在看下面的一段话时能暂时抛弃现代社会的道德,只以自私为准则。
所谓爱情,就是由爱(love)和情(like)共同组成的精神物质。虽然常常它们俩共同出现,但就起本质而言,乃不是必然共同出现的事物。而且,它们和“长久”乃是最不想干的事物,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一观念长久地存在于我周围的人的头脑中。我这里要公布一句我的名言:“一份爱情存在的必要条件是两个人可以毫无心理负担地抛弃这份爱情。”。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情是爱情的必要条件之一。而情是什么?就是like。可能源于基因以及后天环境的不同,不同人面对不同人时都会喜欢部分人而不能一视同仁,这种情感就叫like。Like,的含义是广泛的,一个人会对多个对象产生情,比如一个玩具,他的家乡或者一项运动。我不禁要问,如果对物的多情可以理解,那么对人的多情为什么不能被接受?这里就引出:人人之情和人物之情的区别,这个区别就是爱。爱是什么?在我看来,爱就是愿意付出。相对应的,情就是希望得到。这二者有着对立统一的关系,这关系最初的诞生也符合“否定之否定”的普遍规则。你对某对象产生情,你最初只想得到,但你会变得愿意付出,因为你付出的越多。你得到的才可能越多。本来吧,这是一个良心循环,如果存在两个“双向奔赴”的人的话。但事坏就坏在“可能”,这是一场赌博。情本就是瞬间的产物,源于瞬间的需求匹配,而且没有任何道理可言,因为人自己也不能左右自己的情,直白地说就是你无法控制自己喜欢上某人。既然爱情是一场赌博,那么最重要的就是不留恋已经付出的筹码。所谓希望爱情“长久”、“专一”,不过是希望这个赌博自己能保险地一直赢。这一点无需指责,人人如此,从来如此。只是人也应该主动抛弃幻想,面对现实。至于为什么长久以来人们认为爱情就应该导向婚姻(而婚姻由于其存在的理由就是统治阶级利益最大化所以其和不稳定的爱情毫不沾边),其实这一观点是统治阶级为了美化婚姻而对社会做的思想驯化。而过去的民众因为其物质生活本就陪统治阶级所统治(封建时代被地主统治,资本主义时代被资本统治),所以注定思想上也没有主权。所以恩格斯在《起源》里也说,(大意)真正因为爱情而结婚的状况只能存在于共产主义社会。
在私有制出现的前夕,也就是原始公有制发展的最高阶段,人类社会普遍是对偶制,之所以对偶,只是因为自然选择和生产生活方便。夫妻可以随时接触婚姻,毫无负担。我相信,随着私有制在未来的消失,婚姻也会回归到“毫无负担”,回归到真正的爱情。虽然我说了这么多婚姻,但写我此篇的主要目的是论述我的那句名言“一份爱情存在的必要条件是两个人可以毫无心理负担地抛弃这份爱情。”
六 麻木的状态
今天,是你这个学期最轻松的一天,因为下午,已经完成了最后一场考试。
之所以觉得考试不是快乐的事,是因为,复习是一件很煎熬的事。
为了复习,顶着巨大的压力,逼自己自律。
主要是,平时并没有怎么学,或者说并没有向考试而学。
所以关于期末的复习格外“痛苦”。
可现在你问自己:如果没有期末,你会比现在更快乐吗?
不会。
假期其实是另一种痛苦,无所事事,碌碌无为以及必然伴随的悔恨。
为什么会这样呢?从刚刚说起。
你打开了游戏,听起了音乐。但是,你发觉游戏不好玩了,音乐也没有第一次听时好听了。
你不想欺骗自己,但问题是,是找不到它们的替代品。
它们曾经都予你刺激。尤其是音乐。很明显,这半年以来,你没有连续三周都喜欢一首歌。
有一说一,学习曾带给你很好的反馈:很有成就感。但你的你第一选择并不是学习。
该怎么解释呢?在这个世界里,注意力是每个人的生命的具体化产物。它是有限的,失去它,失去一切。假如说,如果报纸占据了你全部的注意力,那这就等价于你住在一个由报纸做成的监狱里,而且是自己把自己锁进去的。
麻木,是一种什么状态?麻木首先是一种舒适的状态,其次是一种痛苦啊的状态。麻木的时候,一般的事物都无法抓取你的注意力,而它们在平时可以。麻木的舒适在于,你周围好像不会有大威胁。麻木的痛苦啊在于你感受不到幸福了。因为你觉得都没意思了。哦,这是一个逻辑闭环。因为你觉得都没意思了,所以除了物理上的威胁,很多事物对你都没有威胁了。这可以形容为“无意思则不担心”。一般的东西都无法抓取你的注意力,这是一件坏事。这证明你的精神世界被污染了,对很多事情分不清敌我了。
刺激太多了!现代人可以看到过去、远方。但现代人的大脑进化的速度远比不上科技进步的速度。类似地,学习的快乐也远比不上玩手机的快乐。我有自由,但没有足够的能力控制自由,所以自由就控制了我。
七 生命的意义
在武昌站候车,我不知道该干什么。
人确实不少,但是几乎不可能至于让局面混乱的程度,这就是现代文明的力量。同时,大部分人都在低头看手机,这也是现代文明的力量。其实我何尝不想看看手机?但是我觉得这不是好的习惯,好的行为。我总认为:尽可能少地看手机是一种美德、一种能力,它使我异于庸人。于是我开始沉睡——我认为这比看手机好。
但是我如何说服自己那些看手机的行为不好呢?这其实是基于我沉迷网络的经验。沉迷网络给我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但是我又怎知他人有没有受到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我不可能认为沉睡是美德,那么我的美德又在哪里?我不知道该干什么。
回到家,妹妹还在学习,她才五年级,但比我努力地多,就算是母亲管教的结果,这也是事实。其实在以前,学习也是我的意义。多考一分就多一分意义,这没有什么好质疑的。而如今,厌倦了各种娱乐的我,开始寻找意义了。这是一种求生的本能。
在车站看手机的很多人,都在一方面上比我强,就是不会内耗。证明就是他们倒头就能睡着。不会内耗的人必然是找到了生命意义的人。找到了,就不会去想什么更好、哪个更好。而我做不到心安理得地生活。不论外界是否认为我活得道德,我都总觉得不够、不安。而外界,本就是模糊的东西,在那里你求不得任何答案。要寻找意义就是要心安理得地呼吸每一口空气,而不去想怎么呼吸到最好的空气,否则就会痛苦,这就是“求生”的解释。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人是社会性的。意义呢,也是发展着的。所以找到意义的第一步是找到自己的社会性。你有没有主动寻找过自己的社会性,你的社会性能不能给你反馈,是重要的,是办法。总而言之,太闲导致的。生命的意义只会在实践中被发觉。这里我遇到的重大问题是懒惰的本性。我的大多数实践都是被生活推动的,而非被我推动的。所以当假期到来,躺平这个惯性就会决定我的行为。这就是平凡的生活斗争。自我永远处在矛盾之中,和谐只是特殊的形式。不存在方法能绕过这斗争,只有量变引起质变。(最后这一段思维段段续续的,灵感不充足,也可以说功力不足)
八 “戒掉”游戏
标题中之所以打引号,是因为这里的戒掉,并不是一点都不玩,而是不把玩游戏作为一种目的。我认为把玩游戏作为一种目的是不健康的。因为在大部分玩游戏的过程中,获得大量的快乐和刺激只需要很少的努力。这会造成不平衡。大自然存在着平衡的机制,宇宙中平衡是一个法则,这是我归纳得出的,一条我信奉的规律。譬如好吃的食物,如果吃太多,就会肥胖,就会有负面效应。我认为大自然不允许不平衡的事情出现,毕竟地球已经存在了很久很久,足以淘汰这样的事情。简单来说就是事情就是有代价的,而从游戏中快速获取快乐的代价就是失去追求高级快乐的精力。
我认为人能不能做成一件事,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动力。譬如大学生都害怕挂科,所以如果平时没好好学的话,期末会比较上心,考完也会比较关心会不会挂。而大部分人不会挂,是由于大家不想挂的动力太强了。
世界平衡的一个结果就是高级的快乐需要大量的精力投入。如果认可玩游戏作为目的的合理性的话,在获得了大量低级快乐后,就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追求高级的快乐了。